霜露之感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。
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祭义》:“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
例子宋·曾巩《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》:“所以称其显亲之心,慰其霜露之感。”
基础信息
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
注音ㄕㄨㄤ ㄌㄨˋ ㄓ ㄍㄢˇ
感情霜露之感是中性词。
用法偏正式;作宾语;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。
近义词霜露之思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止戈为武(意思解释)
- 死灰复燃(意思解释)
- 月明千里(意思解释)
- 不可胜举(意思解释)
- 定时炸弹(意思解释)
- 望风扑影(意思解释)
- 缘悭分浅(意思解释)
- 靡所底止(意思解释)
- 歇斯底里(意思解释)
- 户限为穿(意思解释)
- 唯物主义(意思解释)
- 闭关自守(意思解释)
- 节哀顺变(意思解释)
- 挖空心思(意思解释)
- 偃旗息鼓(意思解释)
- 纷乱如麻(意思解释)
- 妻儿老小(意思解释)
- 鬼鬼祟祟(意思解释)
- 钻木取火(意思解释)
- 不置可否(意思解释)
- 大腹便便(意思解释)
- 遗世绝俗(意思解释)
- 贤母良妻(意思解释)
- 风声鹤唳(意思解释)
- 法不阿贵(意思解释)
- 鲜血淋漓(意思解释)
- 无稽之谈(意思解释)
- 平地一声雷(意思解释)
※ 霜露之感的意思解释、霜露之感是什么意思由文泰文学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不动声色 | 动:变动;声:说话的声音;色:脸色。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。形容镇静、沉着。也作“声色不动”、“不露声色”。 |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 | 他山:别的山。别的山上的石头。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。 |
自我批评 | 自己批判自己的缺点等。 |
锲而不舍 | 锲:雕刻;舍:停止。不停地雕刻。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。 |
富贵不淫,威武不屈 | 富:有钱;贵:地位高;淫:惑乱;威武:武力。指不因有钱有势而惑乱,不因武力或权势而胁迫屈服。 |
来踪去迹 | 踪、迹:脚印。来去的踪迹;指人、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。 |
倦鸟知还 |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。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;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。 |
专心一志 | 形容一心一意,集中精力。 |
匡谬正俗 | 纠正错误,矫正陋习。 |
珠玉之论 | 形容精辟的言论,卓越的见解。 |
事与愿违 | 事实与愿望相反。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。 |
口坠天花 | 据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序品》载,佛祖说法,感动天神,“六欲诸天及天子众,以天福力雨种种华:优钵罗华,波头摩华……于虚空中缤纷乱坠”,“天华乱坠满虚空,众香普熏于大会”。后遂以“口坠天花”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。华,同“花”。 |
风声鹤唳 | 唳:鹤鸣声。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。形容惊慌失措;或自相惊扰。 |
古往今来 | 从古代到现在。泛指很长一段时间。 |
粉墨登场 | 粉墨: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。指化装后登台演戏。比喻乔装打扮一番;登上政治舞台。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;像演戏一样活动。 |
从天而降 | 天上掉下来的。 |
圆凿方枘 | 凿:榫眼;枘:榫头。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。比喻不相投合;格格不入。 |
惹是生非 | 惹:引起。非:事端。招惹是非;引争事端。 |
群山四应 | 应:应和。四面群山纷纷响应。比喻一声号召,人们群起响应。 |
甘拜下风 |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。自认不如对方;表示真心佩服。 |
一棍子打死 |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。 |
无恶不作 | 恶:坏事。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。指干尽了坏事。 |
拳头产品 | 比喻企业特有的、别人难以胜过的看家产品 |
变态百出 | 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。 |
同功一体 |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。 |
一偏之论 | 偏于一面的议论。 |
惊惶失措 | 失措:举止失去常态。惊慌惶恐;举止失去常态。 |
音容如在 | 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。形容对死者的想念。同“音容宛在”。 |